2019年1月4日晚,一场反映北宋御史“清廉做官、清正做事、清 白做人”的大型历史话剧,首次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,剧中刻画了一位为官清廉、惩治腐败、举贤荐能、为民造福的清官形象,那就是被誉为“铁面御史”的赵抃。
赵抃,北宋衢州西安(今浙江衢州)人。他出身贫寒,刻苦为学, 二十七岁中进士,历任知州、御史、转运使等职,后授龙图阁直学士, 官至参知政事。一生为官四十五载,历经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,为 人忠直清俭,平生不置家产,不养歌舞艺妓,以清正廉洁、铁面无私、 治绩卓著而载于史册,当时名相韩琦称赞他为“世人标表”。
赵抃在京师做殿中侍御史时,每次论及朝廷公事,必定分别邪正, 凛然不可动摇,弹劾不避权贵,以刚直著称。至和元年(1054年),赵抃任职殿中侍御史伊始,便上书了《论正邪君子小人疏》。他认为为政之道的关键在于用人,用人之道的关键在于选贤任能,他极力要求朝廷善于分辨忠奸,区分君子、小人,认为:“小人虽有过,当力排而绝之,后乃无患;君子不幸诖误,当保护爱惜,以成就其德。”
当御史的赵抃刚正不阿,一身正气,很有较真碰硬的韧劲,遇官员有不法行为,不论对方是否位高权重,都不顾自身安危,必然弹劾到底。宋史记载,赵抃对结交宦官、行贿买官的枢密副使陈旭,奉使不法的宣徽使王拱辰,行为极不检点的翰林学士李淑,不称职的枢密使王德用等高官进行弹劾罢免。宰相陈执中纵容家属殴打丫鬟致死,宋仁宗有意包庇,赵抃先后递交十二本奏折,要求对此严格执法并罢 免陈执中。同时还弹劾了回避此事的谏官张择行和反对罢免陈执中的 谏官范镇,并由此引起了与范镇长达一年多的论辩。最终结果是陈执中被贬,赵抃自身也被流放到外地。另外赵抃与谏官唐介、吕诲、范 师道共同揭露枢密副使陈升之奸邪,认为他勾结宦官,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升迁。为此,他上书二十多次予以弹劾,陈升之因此被罢免,而赵抃同其他弹劾者也一道被撤职。
据史载,赵抃曾因才德被擢升为益州转运使。北宋中期的转运使 “钱谷听其移用”,除了掌握一路或数路的财赋外,还兼任考察地方官吏、维持治安、举贤荐能等职责,地位不可谓不高,权力也不可谓不大,完全可以享有车马随从等出行待遇。然而入川时,赵抃却牵着一匹马,马上的行囊中有一架琴,一只白鹤。难得的是,赵抃先后四次入蜀为官,均是只携一琴一鹤赴任。在赴成都任知府渡青白江时,看到江水清澈透亮,他击楫而誓:“吾志如此江清白,虽万类混淆其中,不少浊也。”此后,这条江被称为清白江,今天成都青白江区由此而得名。苏轼称颂其人品操守“玉比其洁,冰拟其莹”“清献先生无一钱, 故应琴鹤是传家”。在纪念赵抃的告天台殿阁的柱联上,明孝宗御题以 琴鹤两字为首:“琴声寒日月,永留清白在人间;鹤唳彻遥天,常使丹 心通帝座。”因此“一琴一鹤”也被后世用来形容为官清廉。至今,在 成都青白江区还建有全国首个集中展示赵抃清廉故事的博物馆——清 白文化馆。他的家乡衢州也有衢州市首批廉政建设教育基地、建于清 道光五年(1825年)的赵抃祠。
入蜀为官时,赵抃经常微服私访,巡察各地,于是得知了当地存 在严重的请送之风。逢年过节是“共喜”,新官上任就“接风”,归官离任须“饯行”,州县间有喜事要“致贺”,出了倒霉事情还要慰问“压惊”。对此赵抃深恶痛绝,他下定决心要整顿吏治。为此,他一一 谢绝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请,并屡上奏章,如实汇报蜀地奢靡之风给 百姓带来的危害,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决心,“身帅以俭”。同时,他提出了“三廉”的施政理念:廉于自身,从自己做起;廉于职务,不能 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;廉于社会,提倡节俭,反对奢靡。对于那些 敢于顶风违抗的官员,严惩不贷,并将此做法从成都推向蜀中各地。“蜀风为之一变”,百姓无不感怀。
“铁面御史”赵抃并非只有一副铁面无私的冷面孔,其性格也有仁和温厚的一面。他“与人言,如恐伤之”,很有人情味。岭外官员去世后,多半无法归葬,赵抃造船百只,告诫各郡说:“官宦人家有无法回家的,我都帮助。”于是来求助的人接踵而至,赵抃都给他们船只、盘缠。当时,官吏因不能按期招募够义勇乡兵而受罚的已达八百余人, 赵抃奉诏督查此事,查实原因后,他回报仁宗说:“河朔地区由于连年丰收,所以乡民应募的少,请从宽处理那些官吏,等农闲时再说。”仁宗允准。由此,受罚者被平反,义勇也招募足够。
明代祩宏所著《竹窗随笔》载:赵清献公尝自言,“昼之所为,夜必焚香告天,不敢告者则不为也”。意即赵抃白天处理完公务,每到晚上,必要焚香拜天,口中念念有词。有人好奇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,赵抃笑笑说:“哪是什么密告呀!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,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,借以检点反思。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 都还不好意思启口,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,自己就需要警醒了!”
当时,朝廷甚至定下规矩:中央政府凡是赴川为官者,能否胜任, 都要以赵抃为参照。赵抃宦海沉浮四十五载,留下了“良田万顷,日 食二升;大厦千间,夜卧八尺”的座右铭。他以察人荐贤为己任,把苏洵、欧阳修等一大批英才推上历史舞台。难怪莫逆之交、大文豪苏 轼会为他挥毫写下了三千五百字的 《赵清献公神道碑》。此碑早已损毁,但有部分残碑仍立于今天衢江区莲花镇赵抃墓前。
赵抃一生所任官职多是有权有利的肥差,但他始终能做到心无贪念,廉洁为官,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。掷地有声的一句“吾怀自信无污染,何必升堂思始清”,是他一生清正为官的真实写照。
同为南孔名臣的戴敦元是清朝一代廉吏。他自小就有极高天赋,十岁举神童,十五岁中举人,二十四岁中进士。幼时去外祖父家拜访,一个月内就把外祖父的藏书读完了。学政彭元瑞曾当面考问他经义, 戴敦元对答如流,使得彭元瑞感叹道:“子异日必为国器。”最终官至刑部尚书的戴敦元数十载一布被,始终清正廉明、节俭朴实,为人称道。
戴敦元一生“沉默鲜言,清廉寡欲,实心政事,熟于刑名。退食 即闭户读书,不事交接”。在担任刑部侍郎时,他深入研究律例,“常援引律例,百无一误,上下敬服”。发现条文有漏洞或者需要制定新条 令的,他都会及时报请上司修改完善。
道光元年 (1821 年),戴敦元升任江西按察使,负责执掌全省刑名,管理狱政。当时衙门办事人员较少,积案甚多,于是戴敦元闭门谢客,亲自动手,详阅案卷,细察民情,并延请深谙刑事属吏,协助共理。每案均亲审详推,不数月,清理全省积卷陈案四千余件。后来他署理湖南巡抚,会同湖广总督奏请升调综理漕运、盐业、河工、榷 关、粮饷等事宜。经常是秉烛审理,彻夜不眠。
戴敦元不仅学识渊厚,而且作风务实,善于躬身实践,深入民间调研,走好群众路线。嘉庆二十四年(1819年),戴敦元赴广东任高廉兵备道。这是戴敦元第一次出京外任,他担心自己不了解当地实情而影响施政,特意选择先去粤商云集的苏州南濠,借此机会了解广东的 风土人情和施政利弊。他以客商的身份与粤商同寓,了解到了许多第 一手的材料,为接下来在广东开展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。虽然在任时间不长,但戴敦元以“报国无才勤补拙,安民有愿尽除冤”为宗旨,做了许多深得民心的事,被当地百姓称为“神公”。
改任山西布政使时,戴敦元前往赴任途中,不事声张,不搞排场,不解衣,不下车,每天五更就催车夫上路,饮食不过是六个麦饼,且全在车上解决,从不劳烦沿途州县,以至戴敦元“独行数千里,而舆 夫馆人莫知其为新任藩使者”。当时官场上有一个陋习,凡是上官过境,沿途州县都要劳师动众迎来送往,不仅大摆筵席,搞“厘头银”,临走前还要给上官准备礼品。戴敦元不为官场恶俗和潜规则侵蚀,更不为钱财所折腰。他兴利除弊、鼎故革新,坚决将这些陋习革除,大大净化了官场风气。
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戴敦元任刑部尚书。他拒绝私下上门拉关系,“同僚非公事不得见”。清代达官显宦盛行八抬大轿,而他作为一个部级高官,着粗衣,坐敝车,生活简朴,上下班经常步行,在衣食 住行诸方面崇尚节俭,律己甚严。有一年冬天,天降大雪,戴敦元身 披雨罩,手抱文书,步行到街上,叫了一辆驴车去上班。到了刑部衙门,“隶役呵殿而入”。戴敦元脱去雨罩,露出珊瑚顶戴的官帽,这珊 瑚顶戴是二品官员才可佩戴的。车夫见后,大吃一惊,没想到这么大 的官居然坐自己的车,吓得要弃车而逃,戴敦元却“强留与之钱而 去”。因为这段美谈,人们赞其清廉,称之为“驴车尚书”。一个“驴 车尚书”的雅号,把一个清官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,成为一种清廉 的符号,令人肃然起敬。
戴敦元的廉洁简俭并非故作姿态的表现,而是发自内心的自律。他生活简朴不讲究排场,饮食起居简单随意,从来没有过高的要求。 一次他从刑部尚书任上请假回浙,当地官府领导故交设宴为他接风。 那天下雨,戴敦元就穿了一双木屐前往。散席后,官员陪同戴敦元出来,此时鼓号齐鸣,官署大门开启,陪同人大声呼唤戴公的轿马何在。 戴敦元微微一笑,拿过伞自己撑着,“扬扬出门去”。戴敦元执伞走时 那种“扬扬”之态,正是他严格自律、清廉自守的可贵风范。
在清朝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的官场上,贪腐之风盛行。 “驴车尚书”戴敦元能在这样的环境中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始终洁身自好,不同流合污,留得清白在人间,不可不谓是出于他内心深处对清廉的坚守和信仰。
道光十四年(1834年),戴敦元卒于任所,“乡人往视之,敝衣露 肘,布衾一袭”。人们看到他身穿敝衣,露出手肘,身上盖着一床布棉 被,都感叹“其俭德为不可及云”。至于家产,史载其“任官四十年, 逝世仅遗几架书籍,几幅画,几间旧房,数亩薄田而已”。戴敦元去世 后,道光皇帝感慨他的清廉自律,对他作出了“清介自持,克尽职守”的评价,追谥为“简恪”。
南孔清风拂古今。“铁面御史”的直与“驴车尚书”的律,都是从古至今稀缺之品格,正因为此,他们的德与品为后世所敬仰和珍视。红墙黛瓦的孔氏南宗家庙,掩映着八百多年前孔子大宗南渡的历史, 绵延着孔子嫡传后人的血脉,留下了“东南阙里、南孔圣地”的美誉。 这一方血脉也包含着正与直的廉洁基因。
《论语·颜渊篇》记载有一段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的对话。身为鲁国 正卿的季康子,非常诚恳地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为政之道,孔子对曰: 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说的是“政”之核心是“正”,公正,正直,正气。“你自己带头端正,谁敢不端正呢?”而“铁面御史”赵抃正是体现南孔文化中清正、刚直之风的优秀代表。他留与后人的,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需要弘扬和锤炼的人品党性官德,彰显为 坚持真理、坚持党性、坚持原则的浩然正气,敢说“硬话”、敢唱“黑 脸”、敢动真格的堂堂正气,不讲情面、不畏权势、不怕报复的凛然正气。
在衢州市区红墙黛瓦的孔氏南宗家庙内,有一幅 兽墙绘,意指兽贪得无厌,欲将日月星辰、金银珠宝吞入肚中,最后撑死了自己。 南宗孔府将此画置于内宅,向族人传递“戒贪知止、克己复礼”的廉 洁寓意。而南孔后人很好地传承了严谨自律的清廉之风,如不贪名位、 不忘初心、让爵北孔的孔洙,俭以养德、廉以自律的“驴车尚书”戴 敦元……也真切地向世人启示,不论是一名职场官员还是一个普通百姓,都应经得起考验、耐得住清贫、抗得住诱惑,如果面对是与非、 得与失、名与利、权与位、财与色,不能常思为政之德、常思贪欲之害、常怀律己之心,任由私欲膨胀、利欲熏心,不知足,不知止,必会走向身败名裂、人亡自戕的不归路。
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,曾对南孔文化寄予厚望:“衢州历史悠久,是南孔圣地,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,大力弘扬,这一‘子’要重重地落下去。”“铁面御史”的直与“驴车尚书”的律,正是 这一“子”的清廉内涵所在,也是推进南孔廉政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,如同一面照亮古今的廉政之镜,照亮并激励着向上向善的内心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