犭贪

我的名字叫作犭贪。

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如此夺人眼球的名字,据说是因为我的身世,还有我的胃口——我曾妄想吞日。

我来自天庭,但不同于其他同类,有着无上的法力和震慑别人的外表,我是一只面目狰狞,可大可小的怪物。

但我知道我很有名。

每当我下凡历劫的时候,我都能轻易捕捉到属于我的东西,那些人手握数不尽的财富,无一不跪倒在我面前,诉说着当初的贪婪与如今的懊悔。

可世间从无后悔药。没多久,我就成了庞然大物。 

是的,我专门吃心——吃贪婪的心,吃尽一切不属于他们的财富与幻想。

上百年来,我游离在人间,晃荡在江湖,晃荡在庙堂。江湖之远,庙堂之高,都有多少颗不安分的心。我一路披荆斩棘,到底吃过多少,我已经记不清了,我只记得他们后悔的心和落荒而逃的狼狈身影。

每次我张开大嘴的时候,总让人不寒而栗,人人见我望风而逃。 

犭贪,不祥之兽也,妨主,嗜杀,凡持此兽者,必遭天谴,绝无 生路。 

我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如此评判我,在《天兽启示录》里,我变成 了人人憎恶的瘟神。

然,我并不想伤人,贪念并非由我而起,而是由世人自寻,为何 要由我来承担这样的恶名? 

我追随过很多主人,有来自江湖的,也有来自庙堂的,有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,也有籍籍无名后成名天下的……我一度跟随他们享尽荣华富贵,在歌舞升平中也一度沉沦。 

他们都相遇在了追逐名利的路上,在丢弃初心的路上,无一例外,最终都入了我的口,埋葬在春风里。因为我从始至终都没忘记过我的 使命——吞尽一切的贪婪。 

我以为我终此一生,都会在暗流里涌动与搏杀,不承想有一天,我定居在了三衢大地,落在了南宗孔府的内宅的墙上。几千年后的今 天,我的墙绘成了游客的打卡圣地,成了戒贪知止的警戒线,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来来往往的人们。

我终于堂而皇之地站立在人前,这不得不归功于我的一个主人。

一个人究其一生,是由选择形成的。在我历次追随的主人中,赵抃是我最令我敬佩的主人,也是我最不悔的选择。 

第一眼,我就喜欢上了他,不是他有多么夺目的外表,而是他光鲜的履历。 

我早就听说他只是一个不求闻达于庙堂,只求安放自己为民请愿、 刚正不阿、不畏权贵、直言不讳的一颗心的人。但是我怎肯相信,我 与他最初的相遇是在1034年,二十七岁的他进士及第,意气风发,前程似锦。 

是的,前程似锦,跟随他总会有大收获的。 

然,他每晚临窗焚香拜天,口中念念有词。 

我大喜,以为他在诉说着只属于他的财富密码,只是我稍加留心听了下,大失所望。他不过是把他自己白天做过的事,一桩桩一件件地在心里又说上一遍。有人跟我一样不理解,他说:“如果在这种夜深 人静的时候,都不好意思开口,那就应该警醒了。”原来,他是在反思,在坚守初心,我小看了他。

我对他更加来了兴趣,这样的人我见多了,有多少个这样的君子, 还不是落入了贪婪的欲望里,不可自拔,最终被我所吞噬。 

他就这样清水一样晃荡着,我也跟着他清汤寡水地游离在人间,随着他去往成都任转运使。 

这可是绝佳的机会,掌管财政,监管边防、治安和巡察,每一项都充满了油水。根据我以往的经验,这种迎来送往,觥筹交错的机会会大大增多,他会不会也沉沦其中? 

令我惊奇的是,赵抃——我的主人匹马入蜀,只带了一张琴,一 只鹤,一个老仆人,真可谓鹤立鸡群。当全城的文武官员出城来迎接时,我却跟着他听风吟唱,观雨流淌。他身着便服,在热闹的茶馆里听人闲聊。 

在茶馆里,我听到了让我振奋的消息:这里的官员请客送礼花样可真是多呀,逢年过节要恭喜,上任离任须迎送,喜事要贺,倒霉事要慰问压惊,买了宅子要贺,甚至买了稀奇的宝物也要贺……听得我,开始展望起自己的未来。 

可是,第一天到任的他,就谢绝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,更是将那些来送礼的都赶将出去。他端坐在堂,说道:“我绝不会随波逐流,更不能同流合污。”一纸奏折,限定宫中来川官员的时间和人数,更是将拒收馈赠、不受宴请固化成了朝廷的制度。他的率先垂范,清正为人, 让蜀川多年的奢靡之风为之一变,百姓们奔走相告,铁面御史赵抃成了美谈。

虽然在这段时间里,我跟着他肉眼可见地消瘦下去,但我却开始迷恋起他来。 

我迷恋他的清正为人,迷恋他处决不法之徒的决断,迷恋他开渠 兴修水利的魄力,迷恋他勤政为民的初心,更是迷恋他的大格局,他 在朝堂据理力争:“小人虽然过失小,也应努力清除;君子不幸犯了过 失,应去保全爱惜,以成就其德。” 

轻车简从,立以民为本之新政;锄奸举贤,振清正严明之朝纲。这是对他最好的写照。他历尽红尘,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衢州,我也一路相随。 

我心甘情愿地跟着一起来了。在时间的长河里,他的清官底色从 未褪色,历久弥新,而我也愿意在孔庙“问己”的匾额下,将自己的 身子刻印在墙绘中,警醒世人。 

我庆幸他是我最后一个主人。千年以后,我仍能在三衢大地看到他的身影,南孔圣地的“赵抃祠”“赵抃廉洁文化之路”赫然入目,就连一个黄口小儿也能说出“一 琴一鹤”的故事来。可见,清廉二字已经深深根植在三衢大地了。 

我已经无憾了。我愿意蹲守在那方四方的墙壁上,在孔府宅内的 必经之路上,从“一琴一鹤”的故事说起,让后人不断去叩问,去求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