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武十二年(36年)冬,一场大雪过后,河西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,干枯的枝干上挂着冰凌,姑臧(今甘肃武威凉州区)的大街上人 声鼎沸,车声隆隆。
一大早,出河西的大路上就排起了长龙,一辆辆装得满满当当的车子汇成一条条川流不息的小溪,缓缓向前涌动。
早在建武五年(29年)夏,河西的统治者窦融就归附了光武帝刘秀,但当时忙于统一大业的刘秀顾不上河西,暂且维持河西的现状。建武十二年十一月,刘秀消灭了割据巴蜀的公孙述,西部广袤的土地 上再也没有割据势力,曾经沸腾得如一锅热粥的天下,终于在锅灶里的柴火化为灰烬后,归于平静。刘秀也总算可以放心大胆放开手脚整顿西部,对朝廷长期以来无暇顾及的河西来一次大换血,诏令河西五郡“盟主”大将军窦融与五郡太守及其官属宾客全部到京城洛阳。
诏令下达,河西一片忙乱,各郡的郡城如烧滚的锅,二十四小时咕嘟不停,大大小小的官员紧锣密鼓地将自己的财物打包装车,等到出发那一天,“驾乘千余两,马、牛、羊被野”。
漫山遍野,“财货连毂,弥竟川泽”,若山丘连绵的车队中,有一辆车显得突兀和孤单,除了几个包袱,车上别无长物,里面坐着曾经的姑臧长而今的关内侯孔奋和他的家人。
孔奋“单车就路”,姑臧百姓心里难受得不行,不少人彻夜难眠。
孔奋字君鱼,孔子十五世孙,自幼聪慧,曾祖父孔霸,元帝时为侍中。因为家庭关系,孔奋有机会拜在经学大师、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刘歆(刘向之子,父子两人都是当时的大学者)门下,学习《春秋 左氏传》。
孔奋勤奋好学、善于思考,尤得老师刘歆的赏识,他常对弟子们说,从孔奋那里得道了。
新朝末年,天下纷争,士大夫中有不少人放弃操守,趁机浑水摸 鱼、中饱私囊,为发横财不择手段。深受儒学熏陶的孔奋,不管条件如何艰难,日子有多艰辛,世道有多乱,环境如何混杂,他都保持着自己的操守。
新朝被推翻后,刘玄登基,建立了更始政权,但仅仅过了三年, 更始败亡,烽烟再起,百姓四处逃散。而河西地区远离中原,水草肥美,又有黄河为天然屏障,不仅隔离了战乱,而且百姓生活较为安稳。于是孔奋带着母亲、妻儿和弟弟等一大家子人,跟着逃难的人群,从老家扶风茂陵(今陕西西安西北)逃到河西,在武威落下了脚。
孔奋的才学和操守得到了时任张掖属国都尉、五郡“盟主”河西大将军窦融的赏识。
建武五年,窦融将孔奋招进大将军幕府,委以重任,让其代理姑臧长。
武威郡是河西重镇,不仅与少数民族地区接壤,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,而郡城姑臧更被誉为“河西都会”,是西北地区的政治、经 济、文化、军事中心,是“丝绸之路”西段的要隘,可谓门户中的门户,枢纽中的枢纽。因为羌人、胡人与大汉的联系、通商贸易等都是通过姑臧来完成,当地每天热闹非凡,中外商贾云集,由于白天开市 三次远不能满足交易的需要,还特别加设了夜市。
一个郡治最高长官,管着一天开市四次、交易非常繁忙的大市场,日子却过得紧巴巴。
史书上这样记载:“(孔奋) 事母孝谨,虽为俭约,奉养极求珍 膳。躬率妻、子,同甘菜茹。”
一大家子人,除了母亲还能吃点好的,其他人,包括孔奋自己, 吃得都非常普通,只是蔬菜粗粮,他却吃得津津有味,惹得一众“能 人”讥笑,笑话孔奋是个“傻老冒”。
能人嘲笑孔奋脑袋是榆木疙瘩做的,端着金饭碗“要饭”。哪怕他从每个商家那儿扣下一枚铜板,或者给那些没有拿到“市籍”的人开开后门,要不了多久,也能将自己的大箱子装满,何至于让妻儿老小跟着自己受罪,连块肉都吃不上,明明端着“一大盆油脂”,却让双手皴裂,明明眼前放着香喷喷的“肥肉”,自己碗里却见不到一丁点儿荤腥。
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。”无论是千年前还是千年后,某些地方长官仗着自己的权力搜刮剥削,他们对财富的贪婪大同小异。
孔奋之前的姑臧长手指甲个个长,每个上任没过多久,荷包就如同吹气一样鼓胀起来,离开时赚得盆满钵满。
“每居县者,不盈数月辄致丰积。”
姑臧每日重复着这样的画面:不等日上三竿,大街上已摩肩接踵,车水马龙,太阳落山了,集市上依旧是灯火通明。
商客们发现,新上任的孔长官同之前的那些长官完全不同。孔长官不仅温文尔雅,彬彬有礼,而且十分清廉,眼睛里一枚铜板都没有,从未取分毫装入自己口袋,也从未有任何私底下的交易。
有人嘲讽孔奋:“身处脂膏,不能以自润,徒益苦辛耳。”
孔奋听到如风过耳,一笑了之。
孔奋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穿行,不管别人怎么嗤笑自己,坚持初心不变,一如既往“不自润”。
孔奋恪尽职守,施政仁义,他管理的姑臧,欺行霸市、巧取豪夺 等现象基本绝迹,不论汉人还是羌胡都能安心踏实地做生意。
孔奋身处膏脂而不求自润,只想奉献,为民谋利,不求私利,百 姓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武威太守梁统也看在眼里,给予孔奋极大的尊重和礼遇,孔奋每次来汇报工作,他都会去门口迎接,还将孔奋介绍给母亲认识。
“不以官属礼之,常迎于大门,引入见母。”
孔奋“在职四年,财产无所增”。
建武八年(32 年)孔奋被赐爵“关内侯”,爵位同他曾祖父当年一样。
谋私利者,必然是挖空心思肥自己,必然无心谋本职为百姓谋大 利,苦了百姓。孔奋“清廉仁贤”谋大利,百姓得利。
百姓们听说孔奋要离开姑臧,非常不舍。
虽然孔奋不做姑臧长已有三四年了,可是大家一刻也没有忘记他,他那辆空空荡荡的小车,更是令众人担忧孔奋一家人日后的生活。汉 人、胡人聚在一起,人们的心想到了一块儿,是时候报答孔长官的恩情了,否则,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,大家不约而同地说:“孔君清廉仁 贤,举县蒙恩,如何今去,不共报德!”
如果把地方官治政比作经营,那么民情民意就是收益。
不管汉人还是胡人,出钱的出钱,出物的出物,“相赋敛牛、马、 器物千万以上,追送数百里”。
看到大家翻山越岭追赶几百里送来的上万头牛马、上千件器物, 孔奋感动得热泪盈眶,但他并未顺水推舟收下,只是拜过众人,“谢之而已,一无所受”孔奋带着众人深厚的情意,继续赶着他那辆空空荡荡的破车离去, 将一众感激涕零的百姓留在了身后。为官一天,要办一天好事;在世一日,要做一日好人。
“卿先公后私,可谓大忠矣。”冯梦龙在他的《东周列国志》中,借秦王之口,表达对先公后私者的敬仰。
在大家利益与小家利益相冲突时,舍小家而取大家。在家尽孝、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唯其艰辛,方显忠 诚。家事为后,国事为先。舍生取义,为国尽忠,就是最大的尽孝。
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为古人所谓的人生三不朽,立德为先,其次立 功,其次立言。立德为第一要义,立德的关键在修身,修身的关键在 克己,守心克己者,方能成己。
清正廉洁,克己奉公。
白居易曾感慨:“一兴嗜欲念,遂为矰缴牵。”为人处世只有“克己”才能不被声色货利所左右,不被名利富贵所羁绊,才能守住清廉的底线,不为“矰缴牵”,被射中的人生,即便没被射死,也成了牵绳 人的“玩物”。
人的一生,历来是放纵容易克己难。
也许有人会说,生命短暂,何必克己?答曰:“非也。”
清末的杭州知府陈鲁,为官清廉,唯一爱好为收藏字画,因为没能克制住“雅好”,收了余杭知县送上的唐伯虎真迹,徇私枉法,酿成大错,制造了轰动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。案发后,陈鲁羞愧难当,悬梁自尽以谢罪。
这也就是古人说的“小节不慎,大节难保”,“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”,伸出手得到想要的也就透支了人格,克己方能不自侮。
元好问曾叹:“能吏寻常见,公廉第一难。
千百年来,“公廉”都是官员的最大考验。有本事、有能力的官吏 经常可以见到,真正能够做到公正廉明的却没有几人。
诸葛亮也曾这样说:“临之以利而观其廉。”意思是说,考察一个 人是否廉洁奉公,洁身自好,只要让他去接触有利可图之事,便能一 目了然。
然而,天下第一难,在孔奋这里,却稀松平常。
居官者廉不言贫,所谓“难”,无外乎因为一个“贪”字。“贪”好比路上的油水,越是丰厚,人走在上面,就越容易滑倒。令人垂涎的“肥油”,勾得路过的人心猿意马,如果定力不够,不能自控克制,那么必将极尽“自润”之能事,将手中的公权变为自润肥己的自留地,结局必定是四脚朝天。
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之下,意志不坚强的人就会失去平衡,甚至不堪一击,完全地缴械投降,因此招致祸患。所谓“贪如火,不遏则自焚;欲如水,不遏则自溺”。
不为“贪欲”筑起高墙,就会“摊狱”。孔奋用自己的节操,不仅为“贪欲”加了高墙,还加上了一把锁。
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
在财富利益面前,没有迷失方向,能够固守清贫,这就是真正的“清”,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缤纷繁杂的人世里自守节操,处污而不染,出尘而不浊。
“义动君子,利动贪人。”
“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”
孔子并不反对追求富贵,关键是怎样追求。
人活一世,厌恶贫穷,追求富贵,是人之常情,但是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贫穷和得到富贵,否则人生是不会安然的。
从不言贫的孔奋,关上了用物资、钱财拉拢腐蚀他的门,驾驶着“单乘”,“两袖清风朝天去”。
孔奋也因“不自润”,成为世世代代人心中居官者廉不言贫的榜样。孔奋的清廉,令史学家司马彪都忍不住赞叹:“孔奋守姑臧,天下知其清廉。”
后人从孔奋身上,懂得了“清廉”。
真情动人,无私感人,孔奋不仅感动了时人,同样感动着千百年来的后人。明朝嘉靖十四年(1535年),凉州百姓为造福凉州的官员塑像,立《凉州卫忠节祠记》碑,从一千多年的时光里挑选了十九位官员,孔奋名列其中。从那时起,凉州百姓每年春秋祭祀。
人们还将孔奋的名字嵌入楹联、写进诗文,世代传颂。清杨调元 《绵桐馆集联汇刻》中就收录了这样一副对联,将孔奋与周室卿士、周襄王的叔叔王子虎并列:“朝贤王子虎,清吏孔君鱼。”
一个生命的分量,会在他的身后留下脚印,分量越重,留下的脚 印就越深。
“清正在德,廉洁在志。”
打败众多官员的“第一难”,在两千年前的姑臧长孔奋面前败下阵来。
千百年来,孔奋的精神影响了无数代人。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个像孔奋一样的清官廉吏,这是孔奋生命的延续,也是中华文化在不断被传承。
仅东汉王朝,如孔奋一样的“清白吏”就已不可胜数。
蜀郡太守张堪,面对公孙述的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珍宝,无一丝贪念,手握足以让子孙十代吃穿不愁的财富无动于衷,在沃野千里的蜀郡任职两年,调职离开成都时,赶着一辆车辕折坏的“老爷车”上路, 车上的一只布口袋,装着他全部家当。
“四知太守”杨震的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”震撼 着历朝历代的官场,他的“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,以此遗之,不亦厚乎”,成为后世廉官为子孙“谋福”的范本。
东汉末年,广西郁林太守陆绩离职回乡,因为没有财物,船吃水太浅无法抵抗大风浪,船夫不敢航行,陆绩便搬来一块巨石立在船舱,被后人称为“廉石”。这块石头,从此,立在了后人的心里。
此外东汉有名的“清白吏”还有“悬鱼太守”羊续、“一钱太守” 刘宠等。
拒贪守德,忠于职守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更改。
清代福建任巡抚张伯行曾亲撰“金绳铁矩”张榜于巡抚的衙门外: “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宽一分,民受赐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为人不值一文。谁云交际之常,廉耻实伤;倘非不义之财,此物何来?”
明代名臣张居正在《答蓟镇巡抚陈我度言辞俸守制》中说:“若独辞上禄以沽名,又受私馈以自润,内欺其心,外欺其主,孤不敢也。”
如若拿着国家俸禄再接受私下馈赠来为自己捞取好处,那就是对天子不忠,对国家不诚,是自欺欺人的小人,张居正说不敢做那样的小人,正是效仿千年前的孔奋。
“甘同妻菜茹,极奉母珍羞。一任时人笑,脂膏不自谋。”
千百年来,孔奋脂膏不润的高贵的品质,始终令后人膜拜敬仰。
廉洁不贪财的孔奋让“不自润”成为后世用以称美廉吏之典,也让“脂膏不润”成为世代称颂廉洁不贪的成语。
唐代的骆宾王、北宋的宋祁都曾咏诵挑灯芯的小木棒本非贪热, 为奉献身处膏脂之中不惧煎熬,只是为使膏脂用得其所,如孔奋那样不管条件如何艰难、环境如何混杂也不改初心,为民谋利,表达对清廉品质的敬仰。“终知不自润,何处用脂膏”,“处膏非自润,在寸敢矜 长”。
南宋学者陈造借用孔奋不自润的故事,比拟自己和朋友在清贫中固守节操,“共嗟孔奋不自泽,政复所至无脂膏”。
从政为官,清正廉洁,才能行稳致远。
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,敬畏职位,洁身自好, 洗手奉公,这不仅是做人的根本,更是文化的传承,清正精神的延续。